上映当日即斩获2亿票房,连续21天斩获单日票房冠军,《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无疑是这个暑期档中最耀眼的明星。截至8月16日18点,《哪吒》累计票房已达38.6亿元,成为中国影史票房十强榜中唯一的一部动画片。
从IP到运营,《哪吒》的封神之路给中国动画电影什么启示?《哪吒》一战,代表着国漫崛起吗?国产动漫的新征程有哪些关卡要过?本期胶囊,解读以上话题。
《哪吒》的封神之路
上映21天以来,《哪吒》连续17天票房过亿,连续21天斩获单日票房冠军,目前以破38亿的总票房暂居中国影史票房总榜第四,并成为亚洲最高票房动画电影。口碑方面,目前,影片豆瓣评分8.6、淘票票9.5、猫眼9.7,位居同档期第一、及2019所有剧情影片第一;此外,自确认定档以来,影片累积登上微博热搜近80次,备受千万观众热议。
前所未有的成功,让动画电影和国漫再次成为大众关注的重点。然而,比起说《哪吒》是国漫成功的典型,不如说,从IP到运营,它为中国未来的动画电影树立了标杆,指明了方向。
究竟什么才是好IP?《哪吒》给出了答案
一个好故事的标准在于突破个体生活经验造成的意识壁垒,实现普世的情感共鸣。《哪吒》巨大成就的背后,是其引起“社会大多数”产生共鸣的强大内核。
过去,国产动画电影一度走上IP低龄化的弯路,受众范围狭窄,故事内核简单甚至稚嫩。无论口碑还是票房,都远远无法和美日高水准的动画电影相比。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国产动画电影票房前几位大多都被《熊出没》《喜羊羊》等占据,其3-4亿的票房在儿童市场或许已经算是“成功”,但却无法拥有社会性的话题度和影响力。直到2015年,《大圣归来》的横空出世让全龄向动画电影走入大众视野。2016年《大鱼海棠》也以5.6亿票房的成绩再次让市场看到全龄向动画的巨大潜力。然而,即使在画面、音乐、特效、技术等方面已经基本符合了消费者的期待,这两部电影的IP塑造仍然饱受诟病——立意缺乏深度,故事情节单薄,人物脸谱化等问题大大削弱了电影的可观赏度和可讨论度。
国内市场发展的不成熟,事实上也提高了IP塑造能力在动画电影中的核心地位。比起画面的绚丽抑或是音乐的入耳度,普通观众仍然以故事作为理解电影的第一切入点。一个具备普适性的好IP,是动画电影在中国市场所亟需的。
《哪吒》脱胎于家喻户晓的《封神演义》。这样一个极具辨识度和共识度的文化母体,决定了作品的大众化边界将远胜于另起炉灶的全新IP。但其难点在于,从明代小说《封神演义》,到197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动画电影《哪吒闹海》,再到2003年的中国国际总公司制作的动画片《哪吒传奇》,哪吒从来就不欠缺改编,如何在全新的《哪吒》电影里注入创新呢?
《哪吒》树立了在中国作品中具有突破性“现代”意义的价值观。时代在演进,观念在迭代,美学和伦理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变其内涵。《封神演义》中的哪吒打死夜叉,面对敖丙质问,其回应不乏纨绔子弟的色彩:“我乃陈塘关李靖第三子哪吒是也,俺父亲镇守此间,乃一镇之主。我在此避暑洗澡,与他无干,他来骂我,我打死了他也无妨。”这样颇具“官二代”色彩的典型言论在现代语境里非常影响哪吒的道德形象,因而在《哪吒闹海》里,在当时追求平等的时代主旋律影响下,为凸显哪吒的打死三太子和割肉还父等较为极端行为的正义性,故事被放在了人民反抗统治者压迫,反抗父权的语境之下。到了这次的《哪吒》,其价值观变成了极具现代意义的“我命由我不由天”。天生魔丸者要学习捉妖,灵珠在身者自认一无所有,异族者(龙族和申公豹)追求身份认同,女性强健不屈,注定天劫者不认命,命定死敌却成为生死之交……从昔日的一人“反抗父权”到今日的集体“反抗宿命”,这样的立意更加深刻,更加普世。偏见的形成,阶级的固化,试问今日的社会,谁又不曾暗恨要打破桎梏,成就新我?如此,传统的人物和现代的矛盾、民族的特色和普世的追求在作品中达到共生,观众的共鸣也由此而生。
通过对传统价值观的突破,《哪吒》中所有人物角色的特质和关系得到重组。一方面,人物的特性更具时尚气息,任性残忍的官二代少年哪吒变成了渴求爱和认同、为打破偏见努力的孤单小孩,古板教条的李靖变成了舍身护子的慈父,柔弱没有存在感的李夫人成为了出能捉妖、入能护儿的新女性,骄横跋扈的敖丙变成了忧郁善良的美少年……这些人物的特色非常亲民,对于当代大多数、尤其是城市生活者来说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当代“身边者”的形象。同时,老好人太白金星贪杯误事,反派申公豹却勤奋精干,人物身上善恶的分界限变得模糊,奇幻的主题也可以映射真实的人性。
沟通串联反抗宿命价值观的,是《哪吒》强有力的情感内核。一个作品的情感内核越强有力,越引发观者的共情,越能够拥有旺盛的生命力。在艰苦卓绝的抗争宿命过程中,是友情与亲情的帮助,让哪吒实现了自我提升。哪吒天生魔性,是父母关爱让其良心未泯,是父亲的舍身相替让他有了决心克制魔性,直面命运。当他迷惘痛苦,唯有同样的异类敖丙能让他得到安慰,当他预备引颈受戮,是敖丙的挺身而出力挽狂澜,让他获得巨大生机。一切孽事与命途或许无稽,爱却总在山穷水尽处拉人一把,这样的情感冲击最是动人,也最引发人回味反思。
强大的IP号召力是衍生品、主题公园等后续产业成功的前提。早在2015年光线成立动漫集团彩条屋影业以前,光线就曾有意部署实景娱乐业务,即大型神话宇宙系列主题公园,2017年光线更是宣布在扬州江都投资超过100亿元的中国电影世界项目。有网友评论指出,《哪吒》中双生的额头上的一体分拆的太极印记给IP周边符号化创造可能性。虽然在衍生品的实际准备中,光线直到7月31日才正式授权制作(一般是衍生品制作先于电影上映),时间上的差距给盗版留下空间,但是不得不说《哪吒》IP的文化符号丰富性,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商业前景。另外,《哪吒》中出现的“山河社稷图”,其中一个类似云霄飞车的装置,也被认为是光线为主题公园埋下的伏笔。
高票房背后的运营组合拳
有了好的作品,如何让更多人愿意走进影院、买票观影,就成了重中之重。在《哪吒》的宣发上,光线的操作堪称精彩——长期的行业布局,准确的时机把握,新媒体的热度操盘,缺一不可。
首先,《哪吒》的先声夺人来自于其高排片率。据猫眼数据,上映首日《哪吒》排片量就占到32.7%(当日第一),上映当天中午票房即已过亿,次日42.6%的排片更是来势凶猛,此后连续17天票房持续升温。相比之下,首日仅9.2%排片率、1800万票房的《大圣归来》,是典型依靠口碑发酵逆袭的黑马。《哪吒》如此高的首日排片率,除了光线自身雄厚的实力,更来自于光线这几年的行业布局。一,光线创新了影片发行方式——在各大城市设置发行人。一般电影发行公司通常只有十几人和电影院进行交涉,对于影片的排片、放映缺乏了解,全权交给影院经理决定。而光线在全国票房最高的70个城市里的每个影院都安排发行人,电影上映后,驻扎各个城市的当地发行人协调当地影院整体的资源,显著提升发行效率。二,光线从2016年开始逐步投资控股猫眼,进行“全渠道”部署,打通上游制片,中游发行和下游院线。根据艾瑞咨询报告,猫眼是中国最大的在线电影票务服务平台,占61.3%的市场份额(按截至2018年9月30日止九个月电影票务总交易额计)。作为猫眼重要股东的光线,等于抓住了在线电影票售卖的口子,得以更加灵活的进行影片的宣发,对下游选片、排片也拥有了更大的议价权。这种布局是《哪吒》宣发成功的关键之一。
其次,《哪吒》的成功也来自于光线精准的时机把握。《哪吒》原定于8月16日上映。但随着暑期档头部影片的相继撤档(市场猜测是电影市场环境遇冷,几部沉重主题电影恐难在暑期档获益),同期电影只剩下《银河补习班》,因此光线迅速宣布,将《哪吒》提档整整三周至7月26日,显然意在抢夺头部影片撤档后的市场空白。此时,7月5日上映的《爱宠大机密2》、《扫毒2》和7月12日上映的《狮子王》已经过了票房收割期;即使《银河补习班》在7月18日上映,自此往后直到《哪吒》上映前也都没什么重点影片;虽然8月初有《赛尔号7》和《冰雪女王4》这两部动画电影,不过此时《哪吒》已完成了首周票房的收割。
最后,《哪吒》的宣传结合了传统点映与社交媒体互动方式。在票补消失后,点映成为越来越普遍的宣发选择。点映是指,对大众不太熟知的新电影IP,用前人“试吃”反馈的方式来帮助电影在上映前就完成用户端的口碑发酵。同时,通过良好口碑给予院线信心,获得更多排片倾斜,并且及时获得观众反馈,随时调整宣发策略。在对作品质量有一定信心的情况下,点映就成为《哪吒》的核心宣发策略。《哪吒》的点映实现了热度爆发。首映前,该片在各平台的口碑,都堪称保持着国漫中“前无古人”的势头。除微博大V推荐度93%、猫眼9.7、淘票票9.5外,豆瓣8.8的评分也在与《大圣归来》8.3分、《白蛇:缘起》7.9分的较量中胜出许多,这也让院线意识到其强大的吸金能力,获得超过32%的首日排片占比。
社交媒体方面,《哪吒》设立官微,在正式上映前,其口碑就已充分发酵。到上映第二天(7月27日),微博上#哪吒之魔童降世#话题已有2.5亿的阅读量和超18万的讨论。其中哪吒和敖丙的“藕饼”CP更是引发年轻一代的追捧,显现出电影话题超强的粘性。为了互动话题,联动各圈,《哪吒》官微不再单一向观众灌输电影好看的简单信号,通过转发粉丝同人二次创作,邀请原声优就“七夕”等话题进行官方“同人”二次创作,“画丙大赛”等方式留住观众的目光,引发观众UGC内容,与观众形成良性互动,向泛圈层人逐渐扩散。
从IP创作到宣传发行,《哪吒》汇集了国产动画电影行业的最优秀力量。“我命由我不由天”,何尝不是每一个参与者的心声——谁说中国做不了好动画?虽然一个《哪吒》还不足以撑起整个国漫,但在2019年的夏天,中国动画电影已然有了前进的标杆。
“这一次,代表着国漫崛起吗?”
豆瓣评分8.6,累计票房超38亿,票房口碑双头筹的成就将《哪吒》推向了“封神榜”。可以说,《哪吒》是中国动画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制作阶段的5年总周期、66稿剧本修改、60家制作团队、1318个特效镜头,宣发阶段的“超前点映”、“专业影评人点评”、“明星推广”,上映后的“彩蛋”设计、CP话题引导……《哪吒》配备了整个行业内最顶尖的资源,借鉴好莱坞动画的经典玩法,是继《大圣归来》之后将国产动画电影带入新高度的扛鼎之作。
观影之后,广大影迷、动漫迷热切发问:“这一次,代表着国漫崛起吗?”
首先,几匹黑马的诞生无法代表行业的整体水平。2015年,《大圣归来》的成名引起了资本入驻动漫产业的热潮,缓解了国漫的生存难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一批优质IP的诞生。2017年国内动漫领域融资事件为88起,融资额达到30亿元,相比2014年2322万元的总融资数额,不能不说,国漫行业的前景在持续提升。但是,像《哪吒》这样穿着全行业“万麟甲”的爆款之作,只能代表国漫的最高水准。从“千年等一回”的黑马现象到精品动漫百花齐放格局的形成,还有很长的跨度,《哪吒》的发行方、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在三年前下了一个判断:“国产动画的真正崛起,需要每年都诞生五到十部《大圣归来》、《大鱼海棠》这样的作品。”
同时,我们清晰地看见,中国动漫产业释放了一些走向“崛起”的信号。第一、国产动漫电影总票房与票房占比上升巨大。据猫眼电影数据,从2015年到2019年,国产动漫电影的票房由20亿增长到50亿,国产动漫电影票房占比从4%增长到12%。第二、优质作品逐渐增多。一批批原创优质IP和成功作品被搬上荧幕,在票房以及口碑上取得了双丰收,如《大圣归来》、《大鱼海棠》、《白蛇缘起》等。第三、制作水准不断提升。得益于科技的发展和从业人员专业技能的强化,国内动漫制作的工业水准有着明显的“长进”,在绘图、上色、剪辑、配音、场景制作等环节上已经能“追美赶日”了。尤其是,中国许多动漫公司是日漫的代工工厂,参与了《火影忍者》、《名侦探柯南》、《犬夜叉》等知名作品的制作过程。
少数“爆款”作品,是国漫进步的见证,也支撑着整个行业缓慢前行。然而,国漫的崛起,关键在于产业化程度有待提升,产业链需要不断完善。为此,仍然有几道关需要攻破:
第一关,原创精神与拓界能力。中国动漫市场对原创的优质内容十分渴望,但是,相比日、美每年十多部高口碑原创动漫作品的产出,国漫的原创能力还相去甚远。究其原因,一方面,长期以来耐心资本的缺乏与动漫较长的制作周期,导致许多动漫公司为了生存转型去做代工,或模仿国外IP。另一方面,在故事架构和题材上,国漫的“低幼化”导向令人担忧。据统计,2011年至今,国产动漫电影票房过亿的作品共有22部,有14部是面向儿童的亲子动画电影。这使得国漫走向了一个怪圈:成人动漫观影需求无法满足,低幼作品频出,受众的缩小必然会阻碍国漫崛起的进程。与之相对的,是进口动漫在大陆市场横扫千军、锐不可当之势,无论是漫威宇宙英雄价值观,还是日本动画的小情怀,都凭借出色的逻辑建构能力,塑造着一套套包含各自特点的价值主张,在无形中影响着国内观众的精神世界。
第二关,人才储备与培养体系。动漫界有一个共识:动画的命脉是人才,故事是画龙点睛,技术是锦上添花。而在当前的我国动漫行业,创意型高端人才极度缺乏,从业人员缺口也很大。据虎嗅统计,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等8个院校的动画相关专业,每年拟录取学生人数大致在700人左右。如果这些学生毕业后都从事动画工作,应该是可以满足行业需求的;可惜的是,动画专业的毕业生大概只有20%留在动画行业,大部分毕业生因为“嫌弃”动漫行业周期长、时薪低,纷纷转行做赚钱更快的游戏行业,从而出现了人才断层。《哪吒》剧本从初稿到成型修改了66次,单单是哪吒的形象就设计了100多版,如果没有庞大的动漫专业人才队伍作为支撑,5年能否诞生一部《哪吒》犹未可知。相比日本广为推崇的国家支持动画专业教育机构、民间各种人才培养活动以及师徒式的培养传统,国漫人才基础薄弱是崛起路上绕不开的一个坎。
第三关,衍生品开发与产业链延伸能力。受制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足,国内的动漫产业链往往止步于作品播出或票房收获,衍生品的经营与商业运作并没有得到重视,而事实上,这是迪士尼、梦工厂、华纳等巨头最吸金的领域,一方面,他们能为公司带来巨大的收入,并将鼓励团队继续创作、更新,另一方面,IP的魅力远不止一部作品,更大的渗透性在日常生活,优秀的作品配合优秀的周边衍生品才能真正让一部作品经典永远流传。
当迪士尼乐园落户上海、印有“米奇”的文具用品占满货架、家家户户存满了唐老鸭的光盘……国产动漫的困局不言自明,尽管大多数公司开始注重衍生品的价值,但由于起步较晚,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一、衍生品设计感缺乏,制作水平一般。零食、明信片、海报、玩偶,似乎这四个门类占据了国内动漫衍生品的主要形式。许多品牌推出的手办、联名水杯、T恤在工艺水平上不达标,却依然售卖较高的价格,秉持着“有”就可以的理念,只作简单的贴标、授权,之后丝毫没有任何把关。究其原因,我国知识产权保护薄弱,维权成本高于实际收益,自然无法激励动漫公司给予衍生品生产过多投入。二、缺乏独立完整的运营体系,周边市场严重滞后。据统计,2015年上映的《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叫好又叫座,其电影票房将近10亿元,但最终的正版衍生品收入不足5000万元;而这之前2013年上映的《冰雪奇缘》,在播出后光女主角爱莎公主的玩偶就在美国市场卖出了2600万美元。这是因为,国产动漫衍生品从源头上缺乏创意指导与统筹规划,而美国动漫产业在衍生品开发的规划和管理上更加专业、规范,被授权的商家也更有信心,从而有利于强化IP的宣传,开发更多衍生品形式。此次《哪吒》的大火,也应该作为难得的契机,探索一条专业化的动漫衍生品经营模式。
《哪吒》之后,国漫的新征程才刚刚开始
《哪吒》一战,打出了国漫实力的新高度,也再次燃起了观众对国漫的期望。然而,正如许多动漫行业资深人士所说:“只有当人们看见《哪吒》们时不再疾呼‘国漫崛起’,那时,才是国产动漫真正崛起的时刻。”而这一切,都基于一个健全、成熟的动漫产业链。从这个意义上说,《哪吒》火了,国产动漫的新征程才刚刚开始。
动漫产业链,是指以“创意”为核心,以动画连续剧、动画电影和漫画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一种传播商业。通常,一部动漫的“成长”所依赖的产业链,囊括了上游的创意开发、动漫制作,中游的宣传发行和下游的衍生品制作与发售等环节。
创意开发
创意开发是动漫产业链的起点,也是一部动漫的灵魂,而作为创意的表现形式,IP(Intellectual Property)承载着人物、内容、情节和价值观等塑造动漫灵魂的各种元素。一部动漫的起点可能是原创IP,比如经久不衰的“玩具总动员”大家庭、充满魔幻的“多啦A梦”等,也可能源自“天父天母”的既有IP,如哪吒、宙斯、雅典娜等历史神话故事中的人物。但无论原始创意源自何处,从产业链的角度上看,一个具有可开发价值的IP,必须是立体的,普遍具备“I-S-V”的三层级设定,即形象(Image)、故事(Story)、价值观(Values)。
形象是IP带给观众的最直观印象,所以,许多IP形象一经面世,就能在尚未展露“性格”和“经历”时,提前俘获一批“颜值党”,比如自带治愈属性的“大白”、蠢萌的“佩奇”、文质彬彬的“柯南”……它们具有明显的辨识度,是IP系列以及后期衍生市场的最佳代言人。
故事是塑造IP内核的手段,承担着微缩世界、映射观众内心的重任。动漫之所以区别于真人系列作品,在于动漫世界被“拟人化”的同时,可以拥有超现实的故事情节和奇幻无限的场景空间。所以,“魔幻”和“现实”的组合,越来越成为好莱坞等一众动漫产业巨擘屡试不爽的创作手法:有在墨西哥亡灵节,穿梭于现世和已逝世界的少年实现音乐梦的故事;也有远走草原,努力成长,最终报仇雪恨、夺回王位的辛巴传奇。
价值观凸显IP灵魂。漫威的画师Walter曾说过:“IP的核心不是内容,不是故事架构,而是隐藏在背后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如同其他文学作品,形象和故事只是一部动漫IP的外在的表现形式,“白雪公主”的故事当然也可以由“睡莲公主”、“夜莺公主”演绎;“爱丽丝”的梦境也能多一些曲折和离奇……真正永恒不变的,是每个卡通形象所传递的精神、文化与观念,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裹挟着价值观、文化认同的故事内容又会不断迭代丰富,让IP形象在不同时代下焕发新机。
动漫制作
如果将创意开发视作一个新世界的诞生,那么动漫制作过程就是为了让人们能够形象地感知到这个新世界。在动漫产业链中,动漫制作与创意开发均属于周期长、投资高、风险高的环节,一部皮克斯长篇动画的标准制作周期大概在4-6年,涉及的团队人员少则上百人,多则数千人,而大多数知名动漫电影的制作成本,约在800万美元到2亿美元之间,如《哪吒》制作成本约1000万美元,《狮子王》制作成本1.6亿美元。
画面营造的视觉冲击感、美感和生动性无疑是吸引观众上座的重要力量——而这些,完全得益于动漫制作环节中出色的工艺水准:第一,画得好。绘功是动漫的基础学问,如何让IP形象在纷繁错杂的故事中“动”起来,如何在视觉上勾勒出一个奇幻曼妙的新天地,都依赖于专业的美术素养和绘图功力。动画中人物的一个表情、神态可能仅用3秒完成,但这3秒的细节需要按每秒几十帧的画幅制作,每一幅图都需要精心打磨、反复雕琢。第二,分镜头足。动漫电影的分镜头台本,是对原始剧本的诠释与演绎。一部动画电影的观看体验有一半取决于分镜头的设计,充足的分镜头,以及立体的台本设计通常能带来“眼球+内心”的双重吸引效果——意味着变幻的场景、跌宕的情节和生动的细节。比如,《寻梦环游记》中用大远景来呈现逝去世界的魔幻空间,对主人公米格抱住吉他时的面部进行特写,衬托他内心的执著与音乐热情。第三,特效炫酷。随着现代高清技术与电脑3D合成技术的进步,动漫电影的视觉水准不断提升,观众的眼睛也越来越挑剔,3D、IMAX甚至4D等多感官的调动,成为动漫电影和一些电影院的“拉票”卖点。现如今,随便拎出一部票房过亿的动漫电影,特效镜头的数量基本上都在1000个以上。
宣传发行
优质的动漫IP被制作成电影后,票房商业价值是不可忽视的目标,而宣传发行这一环,对于扩大IP知名度、抬高电影票房、提升衍生价值至关重要。动漫电影的“宣发”主要分为宣传和发行两条战略线。
在宣传上,知名度是王道,尤其对于一部全新的动漫IP而言,必须要将塑造的形象介绍给观众,营造基本的故事体系氛围——一个新世界的诞生不能缺乏观众的承认。于是,召开见面会、广告轰炸、举办展会、预告片展映等形式,成了迪士尼、梦工厂、华纳兄弟等一众动画公司的常规宣传操作,除此之外,受实物商品营销的启发,概念宣传与定位营销近年来也逐渐纳入动漫电影宣传的“工具包”,若能准确借助“治愈”、“攻略”、“启蒙”等指向性标签进行营销,一部新的动漫IP也能俘获一批潜在观众的“芳心”。
发行看似比宣传简单,实际上门道很深。结合国内外经验,动漫电影的发行环节,流行着三个玩法:一、借“时”发力。电影在院线上映的日期称为“档期”,选择合适的上映时机,影片的票房往往能收获意想不到的时机红利。比如,在中国,“贺岁档”、“暑期档”、“节日档”等都是各大发行公司青睐的公映时机,在这些所谓的“大档期”内,人们大都有“钱”也有“闲”,一般都能催生出爆款和现象级影片。二、超前造势。是否发现,某部动漫尚未公映,就已经出现了网络评分?其实,这是点映、试映的手段,简而言之,就是在少数群体如媒体、影评人、“大V”、资深观众中先于公映日期前放映,这种超前放映既能进一步为宣传加码,又能根据反馈预估票房和口碑, 争取排片机会。三、抢占院线。一部动漫IP能否在市场获得大卖,光靠制作是不够的,还要搞定院线!院线和旗下的影院,是一部动漫电影流通的终端,播放什么电影、一天放映几场,院线基本上拥有绝对话语权。电影市场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则,总票房十倍于首日票房,两倍于首周票房,因此,抢占院线,“霸占”首日排片资源,会为保持后续排片率助攻,票房成绩自然也不会令人失望。去年国内上映的《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创下了首日排片率80%的新高,首日票房达3.7亿,最终取得了23.9亿总票房。那么,抢占院线的关键,在于争夺首日排片率,前期宣传、明星阵容、市场热度和制作团队,都会影响院线的首日排片。
衍生品制作与发售
《哪吒》在制作、宣传与发行上的成功,从票房就得到了体现,那么,火了之后呢?首先看一组数据:
“ 2017财年,迪士尼影视娱乐业务收入达83.79亿美元,而与动漫IP相关的主题公园、度假村、消费品和互动媒体业务营收超过了232.48亿美元;
电影《星球大战》三部曲的全部票房收入为18亿美元,而其衍生品的收入超过了45亿美元;
在美国,从经验来看,各种品牌授权产品占零售市场的1/3,而电影票房也只占整部IP收入的1/3,其余都来自于IP授权开发的衍生价值。”
动漫IP的魅力,就在于其核心灵魂能永垂不朽,放置于任何一个时代,都可以开发新的剧情,构建迭代的世界。正因为如此,在动漫产业链中,最后一个环节是开放的,同时接口众多,这也就让整个产业链的末端充满了无限可能,因而一部IP的商业价值也能超出观影作品之外,依靠稳定的粉丝基础,不断变现——衍生品市场才是动漫产业盈利的关键。
作为动漫产品的一部分,衍生品的形式十分丰富,但凡是授权IP,“万物皆可动漫化”,游戏、服装、玩具、视频、文具用品、主题公园、日用品甚至家用电器……无论是儿童,还是青少年,乃至成年人,很容易对IP形成忠诚度,催生出了一大批“情怀”类消费;另一方面,被授权IP联名出品的周边产品,往往又产生很高的溢价:一个米奇的女生发箍在迪士尼京东旗舰店售卖109元,而在其他发箍专卖店可能仅仅50元就能得到,类似的还有优衣库联名漫威出品的T恤、Adidas与动漫《龙珠》联名出品的球鞋等等。所以,动漫衍生品市场,是一块很大的蛋糕,这块蛋糕不仅能反哺整个动漫产业链,更能带动生活周边产业的发展:动漫衍生品,是动漫产业链的终端,亦是生活服务行业的新入口。